学术活动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举行工作会议

发布日期:2020-09-24      浏览次数: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学术委员会换届及第一次工作会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艺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动上海美术事业发展,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于9月20日举行了学术委员会换届及第一次工作会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顾问冯远出席会议,并向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本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为丁设、马书林、马锋辉、毛时安、卢辅圣、朱国荣、杨剑平、李超、李磊、李向阳、邱瑞敏、汪大伟、张立行、张培成、沈竹楠、郑辛遥、林明杰、茅宏坤、金江波、施大畏、俞晓夫、顾建军、蒋铁骊、曾成钢、裔萼、谭平(按姓氏笔画排序)。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邓军、执行馆长沈捷、副馆长顾建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馆长徐靖逸出席会议,学术部、收藏保管部等工作人员列席会议。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会议现场

 

   会议听取了上届学术委员会工作报告与未来的工作思路,产生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聘任中国美协顾问、上海美协荣誉顾问、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原馆长施大畏、中国美术馆原常务副馆长马书林为学术委员会主任。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学术委员会章程》。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会议现场

 

与会专家合影

 

   会议对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学术研究方向和重点、馆内外的合作机制和方法、2021年部分展览项目和计划进行了讨论。毛时安建议,细化中华艺术宫的导览标识系统,精心策划有学术深度及震撼力的美术展和国际交流展。马锋辉建议,中华艺术宫打造一个关于中国写意画作品的品牌展,引导中国画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利用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优秀展览资源。朱国荣提出,加强和中东、东欧等国家的联系和交流,举办国际交流展。郑辛遥认为,要充分利用优秀馆藏作品,把艺术家的画稿、笔记、手稿、文献等结合起来做专题研究展。李向阳提出,希望学术委员会的专家把中华艺术宫的学术定位和研究方向进一步明确,中华艺术宫的执行团队也要贯彻和执行好学术委员会的精神和意见。张培成认为:中华艺术宫要建立一个自主策划的品牌展览,也要收集掌握优质展览信息,引入国内外的优秀展览。曾成钢表示:品牌展览和国际交流对美术馆非常重要,美术馆要做成体系的收藏,建议多关注“新海派”美术。杨剑平提出,在学术和展览的长期规划上,加强制度建设,重视执行和落实环节。李磊建议,进一步明确中华艺术宫的定位和目标:面向世界的中国表达、面向历史的艺术定位、面对大众的艺术普及。结合美术学院的力量,对接更多优质展览资源。茅宏坤表示,之前提过关于美术馆发展和定位的想法,今天时间有限,以后还有机会继续沟通。裔萼建议,做好明年展览的重中之重:庆祝建党百年大型主题展览加大对国际交流项目的投入,联合国内几个大馆,共同举办具有重大学术性和影响力的国际展览,实现馆际交流和国家交流的双赢。李超提出,借助国家项目课题申报,藉此提升中华艺术宫学术立馆的影响力。借助常设展的规划,构建本馆典藏、展览、公共教育、国际交流的品牌形象。丁设建议,多关注上海的中青年艺术家和知名艺术家,有计划地策划组织展览,及时收藏他们的作品。希望有一个关于上海美术发展历程和脉络的常设展。金江波认为,要加强美育教育的力度与辐射面,联动长三角美术馆群,打造长三角美育教育的社会课堂。林明杰表示,上海美术最有特点的就在百年历史,中华艺术宫应进一步去完成体现上海美术百年历程的使命。张立行建议,可选择与上海相关联的不同年代的代表性艺术家藏品做常设展,通过视觉艺术图象来体现上海的城市发展脉络和上海的城市精神。马书林认为,要强化学术意识,打造国际、国内展览品牌;扩大视野,广开渠道,收藏精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主动创造条件加大与世界各艺术博物馆间的交流力度,举办国际交流展。面对数字时代和网络空间等多种新问题,要以新思维新理念研究梳理出新的定位,扣紧时代脉博,办出新时代特色。

 

与会专家发言

 

   冯远总结发言,中华艺术宫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体现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意义和城市价值,努力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美术馆。对外应进一步提升窗口形象,打造优质展览;对内应不断夯实内部管理,确保团队的执行能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出一系列的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性展览、品牌性展览和创意性展览,以实际作为回应伟大时代。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顾问冯远讲话

 

查看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华艺术宫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