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尔冬强丝绸之路视觉文献展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4-06-15      浏览次数:

朱玉麒:

这个期间我们通过展览进行一次座谈,尔先生也非常的谦虚,他说是做一个汇报、小结。包括我们本身的专家对丝绸之路有些什么样的想法和成果,也可以通过座谈会多进行一下交流。下面首先我们请这个展览的主办者,尔冬强先生,把这次展览的主旨给大家做一个说明,我们欢迎。

 

尔冬强:

尊敬的评委专家早上好!今天很荣幸的请到了我们上海的专家熊月之先生。这个展览筹备的时间不长,也是比较紧张的就呈现这么一个6000平方米的这样一个展览。那么在筹备的这三个星期里面,其实我一直没有怎么休息,翻箱倒柜把过去十几年做的工作,把它整理出来,然后每天这些整理,我会发现,我的这个工作和在座的各位专家和老师,给我们的帮助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也让我回忆到过去十几年跟随荣新江老师,跟随在座各位专家,前后多次的去了西域,去了丝绸之路的古代遗址,这是在我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是我个人的爱好,对丝绸之路这么着迷。这次的展览是一个小结,这个题目我还是希望能够继续的做下去,比较理想的状态,我想每年走一次从上海到欧洲的行程计划。下一步怎么走?我也想听听各位老师和专家的意见,凡是有中亚、西亚,或者是河西走廊,或者是北方的草原,有类似的考古考察的活动,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带上我,谢谢!

 

朱玉麒:

谢谢尔冬强先生,大家都谈谈自己的感想,我想反正每个人都要出来,我们请尔冬强先生旁边的尚刚教授开讲。

 

尚刚:

因为我在学校,我们也有摄影专业,我也经常看摄影展,但是没有一个摄影展能让我这么震撼,我一方面惊叹他的摄影技巧,更让我敬佩的是他工作的制作。我本人1986年的时候沦落苏联,那些官员的关系没搞好,没有让我去,我只有在莫斯科见到这个展览了。丝路是一个非常广的课题,尔先生花了15年的时间,我想如果中国能够有几位这样的摄影家,中国的摄影不说,最起码在学术会有非常大的进步。所以我想说,没想到这么一个温文尔雅的白面书生居然这么狂野,能够走那么远,拍摄了这么多的好照片,而且是有很学术意义的照片,我恭喜,我想继续跟随大家学习。

 

嘉宾:

我是上海博物馆,和尔先生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合作,记得尔先生的一个摄影展也是在我们这里展出的。尔先生不光一个摄影家,最重要的是它对上海的历史非常关注,非常感兴趣研究的。对于他出版的摄影籍上花了很多的功力,我原来认识的尔先生主要是从艺术家的角度认识的,这次的展览尔先生从一个艺术家向人文学家华丽的转身。可以讲尔先生是走在最前列的,而且我们通过这个展览也感觉到,他是在社区,我们人文社会与当代人做了很多工作。可能他还会进一步继续走下去,而且我觉得这个走下去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第二一个是我们上海人最大的骄傲,因为从我们目前来讲的这个路上丝绸之路是从上海开始的,另外上海是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点。那么从这个路上丝绸之路,从一个丝,江南地区最重要的一个经济的财务,一直流到欧洲,这样对欧洲带来一个文明的影响。实际上在我们上海除了丝之外,还有其它的也有影响。无论是从瓷器也好,还是我们原来的青花布也好,实际上对世界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我想今后我们上海历史博物馆也会和尔先生有更多的合作,能够对他的思路的研究做一定的支撑和帮助。让今后一些非常优秀的东西可以传播的更远。最后我也祝贺尔冬强先生,不光是在上海,也是从上海从丝绸之路把它传播的更远。

 

朱玉麒:

一个人的思路每次都是从上海出发,不过想想丝绸最重要的出产地就在江南,从上海出发还是有一定的到底。不过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应该从西安、长安出发的。所以请我们向德先生谈谈。

 

向德:

我曾经也做过类似的展览,有一个是专门拍现在民居类的展览,当时在我们那里展览,都觉得很震撼。再一个就是我们今年的时候,全省做的一个摄影展,摄影比赛,摄影大赛完了以后在博物馆里做的展览,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大家都说展览很好。但是我看了尔先生的展览以后,我觉得这个展览就要比那两个展览的档次高很多了,刚才也说尔先生把历史和人文结合的非常好。我觉得不管是从这个展览,从这个本身,还是对这个展览都特别有意思,给大家提供一个视觉上的教育。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也很重视,国家文物局方面,在国家博物馆好像也有一个大的,目前在做展览。

作为博物馆,当然是希望这些非常好的东西,能够在我们各地博物馆,尤其是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地,能够巡回或者是能够做展出的话,意义可以更大一些。我们作为西安博物馆来讲,还是希望能做一下,但是一看6000多平米,我们全部的面积只有5000多平米,做不下来。但是我们还在努力,文化厅这个层面还有没有机会,首先起点上特别大,这个是一个想法。

再一个国际遗址这个保护会,海外联谊的机构就在我们西安,这次丝绸是在提丝绸之路的作用,这次开大会他们也去了。尔先生今后还要做的事,这个我也没有想,但是就想和国际机构有没有互动?或者是民间的这些,我觉得这些都可以综合的做做,更有影响一些,我回去会跟我们的机构说一下,互相的联系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尔先生的想法做的更好一些,产生更大的影响。不光是咱们国内自己的,希望在国际上产生更大的影响。今天有很多的人都是这方面的大权威,多提供一些创新的思路,让我们这些机构来进行推广。谢谢!

 

朱玉麒:

我们下面请中山大学的姚崇新教授讲讲观点。

 

姚崇新:

谢谢,我跟尔先生认识是在2008年,那次是荣新江老师组织的,之后我们的联系还是很多的。我首先还是非常同意尚老师刚才的评价,我感觉到尔先生的经验真是没得说。我跟他一起考察,我有切身的体会。

那一次是冬天,荣老师也知道,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尔先生自己抗着几十斤的摄影设备,在雪地里一个下午,静静的在那里待着。所以这是我的一个感受,所以昨天看了展览以后,我觉得这个感受应该是更加深了。那么具体到这次的展览,我个人的体会有两点,总结一下,第一点就是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兼具,图象与文献兼具。

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兼具我的意思是摄影本身的技巧是没得说,这一点昨天很多老师都看了。在那几处上海地区的图片面前流连忘返,还有很多的照片都能感受到尔先生是煞费苦心,时间、地点和位置都有充分的考虑。那么我想尔先生,不仅是追求一个艺术层面的表现。所以我个身认为,这些学术资料的图片价值同样重要,为什么?因为这些图片,实际上没有经过过多的后期的改动,没有。所以应该是一个原始记录,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它作为一种历史资料来看待也没问题。这一点体会的比较深切,就是艺术价值兼具。

第二点图象与文献,这一点我非常震惊的。我过去知道他侧重于摄影,没有想到看到那么多文献的资料,而且还有一些外文的,我们都不知道他从哪里?什么渠道获得的?我想用我们今天研究的思路来讲的话,图象跟文献的结合,应该是一个趋势。在座的老师我想说都同意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尔先生的图象资料,文献资料有一个很好的介入点,结合起来做的很好,觉得学术价值更大。我的发现完了,谢谢!

 

朱玉麒:

谢谢姚崇新教授两个兼具的概括。尔先生也在新疆考察,他的艰苦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人手都冻干了,还在搬冰冷的器材。还有一个兼具是艰苦与华丽的兼具,华丽的转身前面是太艰苦了,常人做不到。下面我们请山西师范大学的胡戟教授,给我们讲讲。

 

胡戟:

很感谢这次尔先生请我来,而且我跟他说,我可能有些话想讲,发言的时候多给我几分钟。我是学历史的,什么是历史?说白了有很多。我最喜欢的说法是马克思说的那一句,“历史就是追究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我觉得尔冬强先生的事业和生活符合这个事情,他喜欢的事情他非常努力的在做,这就是他的历史和生活,如果中国人都能够这样生活就好了。我们现在喜欢做的事情做不了,给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一辈子做了一件不喜欢的工作。一个社会进步最基本的标准,我想将来都能这样就好了,你喜欢历史就好好学历史,不喜欢历史的人你给他安排历史工作,他苦死了。尔冬强先生很努力,也是有自己的条件。

第二个他很早我就跟我讲,他把摄影作为一个世界文献的工作来做,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传统的历史学是一个文献的,刚才姚先生也讲到把图象和文献结合起来,其实图象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图象历史,用图象来诠释历史,现在他是用图象做了很多记录老上海的历史,很有意义。这个工作把它总结起来,把它形成一个系列的,是非常好的一种认识,当然从方法论上也要考察历史,不能坐在书里看书,要经常出去走走。

那么尔先生一直非常钟情于丝绸之路的题材,丝绸之路的意义大家现在越来越明白了。这条路到底对人类的贡献是多大?这个数不清,我们细想我们的生活丝绸之路对我们的改变太多了。而且像现在海上封锁,如果问题大了的话,会影响我们国家的GDP 20%,有了这条丝绸之路非常保险。所以国家的战略非常重要,现在有尔冬强这样的艺术家的支持,提出了丝绸之路就不是很突兀的,大家很容易接受。现在我也有幸做丝绸之路的工作,一件事情就是在共和国成立了32年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次丝绸之路的考察,我是具体负责操作的。那次的活动,还是有一点影响的。当时记录下来的一些照片,好像提过把我们考察的照片送给他们,那次的事情非常有意思。当时我特意看了一下尔先生的照片,我就想看看我们拍的照片有什么差别,我们看的就是小鸟从这头走到那头,尔先生拍了一个它回头的照片。当时我们去的是8月份,这条河是干涸的,一滴水都过不去。这种活动对现实的建设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是丝绸之路。

现在我们又接受了,让我组建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的任务,让我当这个主任,而且这个主任是不收年限的。我也非常想跟在座的各位都能有一些合作,把这些事情都做好,我跟对方也有商量,也跟大家单独的去商量,我有几个设想,把丝绸之路全面的看看走走,当然不是走马观花,但是希望都做一些细致的工作。先走北面这条,一共有五条,没一条都要分段走,第一段分东亚、西亚、南亚三次,每次走三个月,有这么一个宏大的计划。我们层在全国政协也有提案,我把这个提案也带回来了,他也是想做丝绸之路的工作丝学,有国外学生的学习的心,也包括我们出的书。这个书的题目,我们想做成什么?首先我们想请专业人士把这个丝绸之路学来定位一下。然后就是丝绸之路的分门别类的写,昨天新江的报告很有层次,他把丝绸之路搞的很清楚,要是别人讲的话一般搞不清楚哪个国家哪个地方。第二个是语言文字,我们最近发现一些有意义的文字,我根本不认识,以后我们也可以参考一下。汽油丝绸之路上的瓷器、玻璃等等,还有动物、植物,尔先生对丝绸之路上的动物和植物拍的比较少,丝绸之路上有非常漂亮的一些动物和植物,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这些都是应该关注的事情,还有交易的货币。我们也是专家,买了一大堆的货币,回头一看有假的,发现专门造假的,骗人的。还有丝绸之路的经济区域,还有丝绸之路上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珍馐美味。

尔冬强拍的非常好,专门做一个“舌尖上的丝绸之路”多好。然后也可以把餐饮的人员叫上,看着吃着。然后文艺体育、诗歌文物、奠基小说都非常丰富。还有底下就是戏曲表演,文艺方面大家提了一些意见,还有科技交流、佛教传播、道教传播、摩尼教传播等,原来还有丝绸之路上的战争,后来说要强调和平,不要说战争。这一部分出一套书出来,我希望是基本上一网打尽的把这些面都涉及到,给大家一个基本的学术研究推论。然后还有海上的丝绸之路,然后再把各个时代的丝绸之路分开进行讲解,我想我这辈子不知道能不能做完这个事情,但是我想做。尔冬强先生还有每年走丝绸之路的愿望,当然您再走的时候不要像有钱人一样去跑着玩,你们带上一些专家,他们在沿途也可以帮你们做一些讲解,西安做过一次把文成公主接回长安的活动,就是重走古道。他们找了一些驴友,然后带上一些佛教的信徒,把我也叫去了,他们觉得就挺有意思,走完以后我把书写出来了。我想是这样的,以后可以把段晴请上,请一些稍微年轻一点的。她又懂那些语言,你走哪一段请哪一部分的专家,把这个活动编整理编组织比较有意思,我们也是组织了各位专家来做座谈,这样的话收获会更多一点,更好一点。你不用搞那么大的规模,带上一些人,生物、考古的专家都有,这样收获会更加的大。

还有以后这个展览,其实我很早和尔先生认识的时候,他也非常客气,又请我吃饭又送我书,我也有一个想法把它放到我那边去展览。但是因为主管几次跟我说,一直要有临时电话,所以抱歉尔先生这个事情还没有做,我们现在有这个彩绘丝路的,组织了很多国内外有名的画家,画了很多丝绸之路的画。土耳其的国父,最后他们很震惊,我们王西京画的,尔先生可以去做一下活动,然后展板就别拆了,我希望通过这次的活动,跟所有的专家求得帮助,寻求合作,希望把我们丝绸之路的事情做好。

 

朱玉麒:

谢谢胡戟老师,他讲的特别好,西安不仅是古老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之路新的起点又开始了,因为胡戟老师规划了一个长远的项目。尔冬强先生如果驾车去考察,他一定会邀请您,而不是我们。我们看看徐文堪先生还是来了,我们今天再请徐文堪先生讲讲。

 

徐文堪:

各位早上好,非常惭愧,今天参加这样一个盛会,我跟尔先生也认识快一年了,不过很惭愧,也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再加上自己主观的努力也不够,很多具体的事情不像在座的各位这样,我都没有参与。但是他也经常跟我联系,我很感动。我觉得尔先生这十五年以来,完全把这件事情以他个人之力,作为不仅是在艺术方面的追求,而且在学术上也是有很大的贡献,比方说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记得有一次他到匈牙利去,到那边就给我打一个电话,在媒体上有这样的报道。实际上尔先生到匈牙利去看了材料,在座的不知道有没有去过的,对于他自己还是很有感情的,因此他有材料在匈牙利。尔先生是第一个到匈牙利科学院调查斯坦因材料的人。再一个说,上一次材料,他也跟我说,他想收集一些图片,希望收集一些冯胜英(音)先生的照片,但是他的照片很少。另外还有一封信,信的没什么重要,这张照片我也知道是可信的。

所以我就觉得尔先生的追求,在技术、艺术,也是学术,因为我们在座的东西专业的。昨天荣先生也讲过,在张骞通西域才正式了丝绸之路,在之前就已经有通过了,草原之路。实际上草原之路非常非常的重要,它是真正的一条交通的要道,比方说从公元前7世纪,一直到公园四五世纪,那里活动的很多游牧民族,都是在这样一条草原丝绸之路上活动。所以我们要研究整个欧亚大陆的游牧文化是怎么起源的?必须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这些地方尔冬强都去过,我个人有一个想法,除了这样沿途走以外,有一些点是不是可以深入的研究一下?我个人想什么呢?有一个地方是很重要的,就是那个南西伯利亚、图瓦、阿尔泰,那个地方是很重要的。因为我想近年来那里有很重要的发现,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现代人,是大概十万年以前,具体的时间有不同的说法,由非洲迁徙到各地。

原来有一个说法现代人到各地去以后,就把当地的人取代了,他们进化成现代人了。进化成现代这样的人了,现在看来不是这样的简单,当然现在我们国家还有不同的观点,也有这样的争论。被现代人取代了,但是现代人又不是这回事,前几年发现结衣索瓦(音)人,他具体的存在是三万年以前,如果按照一般的说法,他既不是远古人,也不是现代人,他是另外一支人,那么这一支人,倒是跟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那边的人有联系,这个就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近几十年以来,百年以来人类学上一个重要的发现,它就是在那个阿尔泰地区。那么类似这样的发现,实际上很多。

那么比方说最近半年以来的报道,注意一下,半年以来这个很多,几乎是每个星期都有这方面新的报道,比方说这个科学家提出对这个西伯利亚是靠远东的,马耳他(音)遗址出现了东西。原来博物馆放了几十年有没有研究,现在研究了做了DNA检测,结果发现它今天跟美洲印第安人的遗传基因很相似,其中有来自欧亚大陆的成份,也有欧亚大陆东部的成份。那么说明在远古的时候已经是跨越欧亚大陆,它的基因向东面会影响到美洲,所以它跟美洲的印第安人有相似之处,向西就影响到欧洲。我们知道美洲附近也有一些西欧亚,过去不知道,每周印第安人没有西欧亚殖民者,那这个是从哪里来的?现在看来它实际上就是从古代的时候,从西伯利亚到远东然后直接到这里。现在在丝路沿线,或者丝绸之路沿线,那些古代的居民,包括新疆发现的那些古代的居民,实际上应该都是中西方的。我在前几天,看到有关蒙古发现的材料,它也是这样报的,实际说它都是里面既有西欧和亚洲,也有东欧和亚洲。另外我们学术界,还是有很多有关丝绸之路方面的研究,还是有很多的活动。

比方讲我们对粟特人可能是比较了解的,这方面我们国内也有很多的发现,那么比方说这个丝路沿线,还有一个巴拉自磨(音),这个也是以后要检讨的一个空白。那么像欧洲的葛沙汉国(音)我们的了解也很少。我记得好些年前我看了一个电影,是美国和保加利亚合拍的,现在的保加利亚就是斯拉夫人了,古代是突厥人的王国,这个是美国和保加利亚合拍的,我看了一下古代对天的崇拜,电影里也有。那么像这个东欧、乌克兰这些地方,实际上都很重要。像这个世博会在上海举办的时候,我到乌克兰馆看了一下,乌克兰馆墙上的宣传,说乌克兰是印欧的,实际上这个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实际上我觉得在丝绸之路的研究方面,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的,我们还是不够,很多地方我们是欠缺的。比方讲,这个乌拉尔学,我不知道国内有没有研究乌拉尔学的,一些小国家是讲乌拉而语的,在国内我都没听说过。丝绸之路沿线有一些小语言,巴基斯坦的语言,都有研究了。这些东西在西方、美国、日本,都有人到那边去研究。所以我个人的想法,我们不要去跟着,大家说现在这个丝绸之路是热点,做一些什么。这个当然也是需要的,宣传怎么样的,主要还是看它学术的研究,是这门学问,在我们这一代的手里,年轻人的前途无量,在我们国家在未来的几年中,把这些空白都填补起来,使我们国家能真正成为世界研究丝绸之路的一个中心。谢谢!

 

朱玉麒:

好,谢谢徐先生讲的非常好,丝绸之路是一个线一个面,但是它是由各个点构成的。这也是我们尔冬强先生带给我们的影响,下面我们有请我们上海出版集团的府宪展先生。

 

府宪展:

首先跟大家说对不起,我迟到了,这个中华艺术宫像迷宫一样的,我找不到,因为过去我们距离很近。尔冬强总是让我琢磨不透,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他总是出人意外的做出一些很石破天惊的事情。我现在看了这个展览以后,我尤其觉得尔冬强是上海的一个男子汉,她的夫人也是一个女汉子。他们做事情,常常是朝着我们不可想象的方向去做了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且是不可想象的速度。因为在他办这个展览以前半个月,我到他那里去看,好像他还没什么多大的动静,他说他是非常的忙,但是这个展览半个月后开始了,我是真的很震惊。

但是我也真的知道,东强并不是比较粗矿的那种,真正的男子汉他们是经常深入的,用非常坚强的意志深入到一个很专业的领域里面。在敦煌那里的时候,一个是尔冬强先生,一个是徐文堪先生,真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你随便去问他一个什么问题,包括最新的学术动态,他很快就知道了,而且我们说徐文堪先生真是一个菩萨,有求必应,你问他什么问题,他会马上非常认真的回答你。因为我们有很多在座的朋友跟他接触的比较多了,去过他的工作室去看过,这个完全就改变了我们对摄影师尔冬强的看法,对于摄影师我们常常会有一些看法,我们刚才也提到了,他们是拍了一些从视觉效果来讲感觉不错,但是缺乏深度的,满足与技巧的作品。但是尔冬强的作品完全不是这样,他首先是一个文献,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历史。在这个背后,我非常敬佩他的努力,因为他有一次跟我讲,某个出版社出版的内容,里面有天教祠(音)这个地方,他就看过了,而且把这个找出来了,那我就知道他的阅读量是非常的大,我们谁也没有把它找出来。

实际上他做过很多的事情,比如说那个茶马古道,从怀化出发,各种各样的,还有在朱家角做了一个茶馆,然后邀请朱家角的一百位老人讲述历史。他找到了一本美国学校里老的书,然后根据这个线索,到美国去找到那些美国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后人跟他们交谈,也做出来了。他在做这个绿洲丝绸之路之后,他还有一个惊天大计划,他要航海,但是这个背后我也非常的惭愧,就是我们对他的支持和帮助非常少。所以今天我也想说,我们的各位朋友已经是对他非常支持和帮助了,但是我觉得他常常还是一个人像孤独的老人一样在孤独的奋战。第二个是我们出版社对他的支持太少,这个我是近我可能的力量,但是我觉得还是比较遗憾。所以今后的话,我也尽量说服我们出版社的领导,尽量支持他,不要把他看成是一个普通的出本书。我们的尔冬强已经走过了很多,而且在座的那么多专家,已经是深入到大清的细细的角落。
所以从观看尔冬强“一个人的丝路”这样一个展览以后,我觉得我们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更当的事情可以做的更好,首先是支持尔冬强把这个事情做的更好。

 

朱玉麒:

下面我们请上海市的熊月之先生来讲。

 

熊月之:

尔先生在他工作坊的时候就看过,以前过他很多的展览,我想简单的就办一个叫尔冬强自录展览,尔冬强在我们上海学术界是一个奇人。我跟他交往很多,他真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一个现象,他保留了我们时代很多新鲜的,我刚才讲总结至少有三个。第一个叫果断的转身,刚才我们有位学者讲的是华丽转身。尔冬强最开始是出版社的,拿着铁饭碗的,他突然把这个饭碗扔掉了,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在那个时代是非常稀少的,能有这样的胆略真的是不容易。第二个是勇猛拓展,他做的好多的事情,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有非常大的智慧的,他有他的眼光,这个是有很大的智慧和眼光的,他做的很多事情是我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一介书生会想的,而且也是我们做不到的。再一个学术方面,他取得了一般人都很难想象的成绩。他做了很多的实际调查,然后出了一本一本的记录的同时,第二部他对上海城市,对我们上海很多人都很惭愧,那个时候我们都还没意识到的时候,他都拍下来了。现在都拆掉了,都没有了,我们保存历史的人员没有去弄,尔冬强去保留下来了。他堆积了很多的材料,那些很多都是转瞬即逝的,尔冬强都有了这些东西。那么有幸的记录这个城市在变化过程中历史的信息,这个是我们很多人都想象不到的,他想到了,而且也做到了。

他做的丝绸之路,他好多年以前就跟我讲,他讲了以后我们马上响应,响应就要办这个展览,为什么呢?他在以前都准备好了,那个时候他就办这个事情。这个时候看真是匪夷所思,让我讲丝绸之路真不敢讲,这个大脑里面装那么多信息是我们不敢想象的。他使有敏锐的时代意识,他是感觉到这个发展的大趋势,超前的眼光,十几年前就觉得丝绸之路应该研究,他现在研究江南文化人。还有学术上的,一个艺术家,他所做到的事情不一样,一个学者能做到的艺术家可能也做不到,但是他把学者和艺术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了。这个是我们没办法学习的,我想他走过的路,这是我们国家开始开放了,他就开放,我们国家讲发展,他就讲发展。不是我们国家走出来的,他是走在时代前面,所以我们可以问问尔冬强先生,自己为什么能够走在时代前面?作为长期做上海历史的,刚才很多人讲历史,尔冬强也在讲历史,因为上海人可能就显得小家子气,我们应该向尔先生学习,我们上海的领导也是非常支持的。

 

朱玉麒:

下面我们请我们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的荣新江教授。

 

荣新江:

前面几位都讲的非常好,我不仅是得到了一个丝路展的冲击,刚才各位讲的我也学到了很多,段老师一直说你昨天已经讲了这么多了,你把时间让给我。所以我必须强调两点,第一是中国人的探险精神,我们中国古代,我上课的时候考学生说我们三个古代的大探险家,第一是张骞、玄奘、郑和,张骞是亡命之徒,玄奘是没家的和尚,郑和是宦官。我们现在有了第四个探险家是尔冬强,所以我们要走出新时代的探险家,这个真是了不起。你看这个展览,就是一个新时代的探险家留给我们的东西,玄奘一个《大唐西域记》,张骞和郑和都有他们的书。这个我觉得是尔冬强给我们奉献,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尔冬强先生是从视觉文献的角度。他过去跟我们讲,我当然也跟他一块儿,但是我们知道尔冬强先生是很内向的人,我们跟他待了一路可能也说的话不是很多,这次我们也到特他的工作室,跟他说的话很多。这次我们发现很多东西我们没有看过,他是一个扫地式的,全记录式的来开丝绸之路,别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也看过很多文物的图录,我们也对这些图录有意见,这个一版的东西,被艺术家拍的很漂亮,会给我们有一种误导。我觉得尔冬强先生对我们是有意义的,你看他做的这些没有彩色的。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照片不是真实的,是艺术品,灯光一打,本来是一个灰的罐子,灯光一打亮闪闪的,怎么能用这个做研究。但是我觉得尔冬强这个做的非常好,就是要视觉文献。当然尔冬强先生也有艺术的,当然在这件事情上是没有艺术的,是用文献记录的眼光去做,特别是有历史感。所以你看那个展览是斯坦因的照片和尔冬强的照片对照。我们非常感谢尔冬强先生,通过他设想的镜头,带我们看那些我们看不到的。

 

朱玉麒:

谢谢大家,可能大家有点累了,我们休息5分钟。

 

(茶歇)

 

朱玉麒:

我们有请段晴讲讲她的想法。

 

段晴:

这个尔先生是一个艺术家,我认为他有一个特别对的,是要坚持自己的专业,他坚持自己的东西。我想这么讲,比如说这个照片吧,因为我自己知道我不会照相,所以我从来不带照相机的,我走到哪里都是荣老师给我,我们一块儿去伊朗我就求各位老师照,我自己不会照相的。后来我发现,还是我自己偷拍的几张有用场。因为这个解图是非常难的,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有的图让人看起来就像刚才荣老师说的,本来是一个图,好像变成什么高雅的艺术品了,我对这种高雅没有这种诉求。但是昨天就给我一个震撼,它全部都是黑白的,刚才姚老师说的,真的是在几幅图那里流连忘返,有想要拥抱他的感觉。就大家说的,他吃了很多的苦,但是你看不出来,他对生活有一种淡淡的热爱,有他希望的感觉。我当时看的时候,我就觉得想要去拥抱他的感觉。

他真的是需要,你看他拍出来的东西非常的清晰,丝路是大家都在提倡,觉得好像是很热的话题,但是实际上丝路是很苦的,因为它是很艰苦的,不是说像走一趟,在这样的殿堂,在奢侈的殿堂做这样的一个什么,大家会觉得附庸风雅怎么样的,这个直觉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个图片后面没有故事,那是没有意思的,比如说我们做的工作,像我本人做的工作。为什么我今天急于迫切的发言,我说荣老师不要说了,为什么要讲?因为这个后面有非常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讲出来是非常惊人的。

丝路的文明在世界上有很多,类似古希腊文明之类的,可以看到中间是佉卢文,这个是一个粟特的商队行程,在路上走走停停,生下的孩子不方便带就会留在当地,这是当时的契约。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从西域进来的,这个是一个残片,这个残片是战争造成的。新疆出土的文物,我们碰到的都是这样的碎片,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还原碎片,这个碎片也是经过还原的,中间的碎片就是其中的一片,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这是一个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用梵文写的契约,这个在藏文的文献中有记录。在世界上,因为这个故事大概只有一个人解读,所以这一个人往往就没有人理解了。这个是犹太教,是从新疆进入中原的,这个就是一个波斯语的,当时写信写在什么地方就是这个。这个是我想要往下讲的,你看这个是黄土、隔壁,好像没有任何东西。这是他们给我的,他们的发觉,这是戈壁,这个地方出了什么?大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专业是什么?我觉得我很明确我的专业,明确就是我告诉大家背后的故事。这个是那块出土的,他们说出了几块,有几块已经被卖走了,出来了以后色彩非常的鲜艳,所以当时的考古学家们,不认为它是非常古老的,在上面有文字,于是他们就把这个有文字的古文传给我了,传给我之后国家是于阗文的,这个是最古老的文字。就根据这个文字,当时告诉考古学家,应该是5—7世纪之间,因为普罗米字(音)是之前进入的。这里头带很多伊朗的元素,这个飘带,这个佛教如果是从印度艺术过来的话,它前面佛像带的是缨络,你看有很多的飘带,是从于阗过来的,这个风俗在藏族还保留了,看到的就是伊朗的元素,这个伊朗的元素非常的强烈。

然后它一共收到两个有故事情节的,这个出来以后,因为它和我们所见到的出土的不一样,原来发现的那边都是戴着尖帽子的,这个出土的没有一个戴着尖帽子的,和我们以往出土的完全不同。后来有学者解读它是印度教,这个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到公园5世纪以后,后来印度教完全成熟了,比如说黑天(音),它是黑师努(音)教的转化,而且作为神的话它描写的应该是它的圣迹,应该是这样的形象,所以不可能这个是黑天的形象,为什么有人这么认为呢?就基于这个小黑人。因为整个这个图案和故事出来以后,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大家就觉得很难解,我们拿到以后是有一些想法的,我们经常在解。所以知道,对这两个流域还是比较熟悉的,在两年前已经觉得这个地方是一个吉尔伽美什的传说,这个吉尔伽美什保留在两个流域,写在泥板之上,后来它是阿卡德语的,后来随着书写文化的小时,这个吉尔伽美什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大家多少知道一点,有一点点吉尔伽美什两个流域的故事,过去有人猜。

这个是到什么时候才恢复的?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在伦敦有一个学者,他是一辈子都做的吉尔伽美什的研究,他的工作做了16年的破译,在他之前有一个教授经过了50年的破译,所以最后还是把这个吉尔伽美什给做出来了,阿卡德语的历史,吉尔伽美什曾经是一个国王,有一个好朋友叫恩基都,他是被野兽收养,需要借助恩基都的力量,后面成为很好的朋友,后来为了救恩基都寻找长生不老的药,就是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没有在这上面,但是这个阿卡德语讲了什么故事?第12块泥板说吉尔伽美什的球掉到地狱里面了,这个时候恩基都就说我愿意到地狱去寻回来。然后吉尔伽美什就说你不要穿新鲜的衣服,要光着脚丫子,惊动了神灵你是走不出来的,后来恩基都没有做到,吉尔伽美什就非常的着急,最后求神灵希望把恩基都找上来,最后有一个神的帮助把这个恩基都救上来。这就是吉尔伽美什第12块泥板的故事。不知道怎么会出现这个第12块泥板,它的作用是什么?后来到一九四几年的时候出现了苏美尔语的兼具,刚才说阿卡德语的泥板是很早以前,后来一九四几年的时候有人解出来。这个就是吉尔伽美什的故事,曾经创造天地的时候,天分开、地分开,然后那个大神要往地狱走,后来大海掀起了波涛护送他,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大洪水。希望用这个怪物给自己打造一个床,但是10年以后这个树就被蛇给占据了。这个苏美尔语故事出来以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是吉尔伽美什帮他把这个蛇赶走了,所以奖赏他就把属于作为奖赏让他去做球棒。

这个小黑人手里拿着球,然后他变成大神,到了这儿他手里拿的是仙草,当然按照我的解说,这里还有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然后他最后拿到闲草告别了。然后又到了这一层,这个就是在第12块泥板,在吉尔伽美什兀突那地(音)是吉尔伽美什唯一的一个长寿的人。下面的故事,你看他手里那的是一个斧子,还在工匠那里学了技艺,才能上到天庭去给伊娜(音)女神服务。一共这样的情节出了两块,虽然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个人物,这个特别明显,你看这是两颗书,颜色都是不一样的,它的颜色可下面是一致的,这个是生命之树,吉尔伽美什特别深爱黄色的树,上面出来一个蛇头的样子。这个就是上到天堂,他主要的诉求是去救恩基都,这个地方意思是什么?如果把这颗树,这个蛇战胜了,这个人才能从这里出来。到这儿就是大结局,到了这个大结局的时候,再回到了中心位置,这就是那个小孩俘获了,这个就是恩基都,它手里拿的就是用树冠做称的棒。为什么这个地毯会在那个地方发现?因为吉尔伽美什出的那个泥板,其中他的角色就是能够渡人超越生死的,它在希腊罗马特别的常见,它是婆陀文(音),他被尊为他那个地方的神。

那两块地毯为什么会在同样的地方发现?是因为这上面的文字是现有的一个叫苏幂(音)的人,这个名字现在还存在于新疆,这就是古老的传说。这个人当时在那里献身,他是我要用我自己变成一条龙来拯救这些,但是没有水,后来他献身以后小流就有了水,这个人是应该存在的,当时这个记录的人很可疑,他们保留了三千多年前,苏美尔语的风俗,还是认为吉尔伽美什是能够拯救人的,他们希望这个人能够活过来,藏族讲有这个树,当时有那个树,和这个风俗都是吻合的,那里专门有人研究这个树,代表了人类的智慧,都可以和这个地毯的情节相吻合。我认为这个出在新疆,它是一个巨大的发现,它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三千多年前,后来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从球落下开始,而且告诉你这个女神,因为他是能够超脱生死的。

我讲这个故事,是因为尔冬强先生的展览,还可以非常敏锐的才可以感受到后面的故事,像我觉得他那个后面就是有故事的,我们做的工作是要解读这个故事。我认为各有各的感觉,是吧?刚才我夸您,您没听见,您是一个艺术家,您有很好的直觉,所以像我们这种,咱们说不同领域吧,但是您是艺术的天才,捕捉到故事了,但是真正的解读故事是要让我们感知的,不是附庸风雅的人的感知,我看到您的照片,真的想去拥抱。你千万别带着这么多人去走,还是要坚持一个人走。

 

朱玉麒:

谢谢段晴老师,实际上她讲了丝绸之路必须要走通,打通是不行的。我们刚才听她的演讲,说您的图片拍的太糟糕,希望以后尔冬强先生提供。下面我们请王炳华教授。

 

王炳华:

我有感受,在新疆研究了四十几年,发现了不少的东西,但是后来真正的幸运的,你看新疆先到上海,然后到北京,真正我自己在新疆做出成果的,是把眼界放宽了以后才品位出来的,什么意思呢?单纯看新疆不认识新疆,你如果再把自己放在欧亚大陆里面来解释,它的意义就更显出来了。在这一点里,尔冬强先生的工作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自己感觉尔先生首先一点它是文化性,我们很多人都品位到就碌碌无为,他总是不循规蹈矩,有些离经叛道的事情,因此就取得了很多出乎意料的程度。而这些成果对欧亚文明的建设是非常的有贡献,我自己感觉这一点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对中华文明的复苏、兴旺、繁荣,现在是有很深的启示,这是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我不太同意段晴的观点,我是很主张的,因为现在我对尔先生的事业,做到他这点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他需要有一些素养,需要经过长期修炼才能达到的,他现在已经有一定的成果了,因此在这个地方再继续往前走,发挥他的潜能,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一个人的能力非常有限,我自己感觉还是要带一些人,你到一个地方,首先把那个地方最值得挖掘的东西挖掘出来,不同行业的人见地是不一样的,带这些人可以补充尔先生已经很丰富的经验。我还是建议再往下走下去,欧亚这条线很好,走之前再认真的分析,找几个人不一定要太多,能够提供建议的人找几个,你自己去找,然后谁可能会对你有帮助就把他抓出来,然后走一趟以后,对每个值得发现的点,挖掘更多。看这个展览很辉煌,有很多的感受,因此我自己感觉是要招揽一些信徒,一些会对你有助力的人来更好的走接下来的路,这是一条。

另外一条就是这么多的财富,视觉文献也好,图片也好,实际上在不断深入欧亚文明发展的过程,这个是很宏大的事业。这些东西怎么样进一步把它消化,把它提炼,把它升华成为更好的财富。这实际上是很大的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全部靠尔冬强去做,我觉得是有困难,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这个情况怎么样能够把这些更好的消化、吸收、提炼,在新的中华文明建设里面,发挥它的光彩,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效率,怎么做?

另外我自己感觉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还是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你到那儿去,你谁去那儿,有什么资格?玩的开吗?对于我们来说还需要气度,因为你涉及的东西有很丰厚的文化积淀。比如说她刚才说的地毯,我在新疆的时候,有人拿给我,我根本不敢买。但是如果懂的话,这个东西就是五大宝,变成人类的宝藏。

 

段晴:第八大奇迹。

 

王炳华:

在尔先生工作时,给予更多的支持,因为这个东西作为文献存在下来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挥法律的效应,因为你有这个保有更大的效用。

 

孟宪实:

大家好,这个展览大家都总结了,震撼无比。一个人的丝绸之路,是一个人的对话,整体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话。对我来讲,是有很大的启发,每一个人都可以跟丝绸之路对话,只是你对话不太精彩,尔先生精彩而已,这个对话实质上是什么?就是尔先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今天这组技术条件下,今天的文化背景下,重新对丝绸质素展开对话,展开新的认识,那大家其实上面已经说到了,中国其实现在正在对丝绸之路进行重新定义,就是从中国的角度重新定义,丝绸之路过去的历史存在,好像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定义了以后,大家知道它很重要,到底重要要什么程度?以后会怎么样?这个还是要重新研究才可能会了解的,所以我觉得尔先生给我们一个重大的启发,在今天的背景下,如何看待丝绸之路?刚才有老师讲,它那个进化有一部分不要了,虽然是客观历史的一部分,这也是重新定义的一部分,我们今天要强调丝绸之路,因为我们更看重丝绸之路未来有可能的价值,第一个是交往,第二个是和平交往。大家共同研究非常重要,如果每个人都能发现一个自己的丝绸之路,每个人都能展开一个人对丝绸之路的对话,那就是丰富的丝绸之路的研究。我觉得这一点,除了刚才大家说的对学术界的贡献以外,我觉得就这个思路来讲,尔先生这么多年,用自己艰苦的亲身的实践,其实证明一种方法,不管是在今天纷乱的世界里,重新需要对丝绸之路进行定义的时候,可能有一个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每一个研究者先拿出自己的对话和定义。谢谢大家。

 

朱玉麒:我们这次座谈会还请到了赵莉院长,我们有请赵莉院长。

 

赵莉: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尔先生邀请我来参加这个展览,前面是各位专家和前辈,已经给尔先生和他的工作做的非常中肯的评价,时间有限我就不再多说。我有一个建议,建议尔先生建一个数据库和网站,做了这么重要的有意义的工作,向我们大家分享,谢谢!

 

朱玉麒: 好,言简意赅。

 

于志勇:

感谢尔先生邀请我们来参加这个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活动,第一个是向尔冬强先生表示诚挚的敬意,有很多的先生,带了形形色色的文人、艺术家去新疆做了拍摄的工作,真是这样的,形形色色的人。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里面,尔冬强先生我认为是我非常尊敬和敬仰的先生,这是我想说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到现在为止对尔冬强先生所作的相关的工作的了解还非常的不够,但是通过这次的展览,通过各位专家的介绍,尤其是对丝绸之路的考古学术史,相关资料的关注、投入、用心,使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这样一种敬意使我自己在做思考。我们在丝绸之路重要的阶段,目前承担考古工作的,我们这些人在做什么?我们的前辈在做什么?我们怎么样引领未来的一种学科发展的方向?在方法也好,理论建设也好,资料方面也好。过去的考古学家给人们一种印象,包括现在给人们的印象都是蛮横、自私的家伙,过去是这样,我也是这样。但是我真心的希望,我们这个学科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有一些旁观的,有智慧学术情怀的一些人,能够给出一些怎么说?点拨也好,能够对我们的发展有所贡献,有所推动吧。

在这里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个情况,我们这几年,我们的考古研究所从三年前开始,我们高度重视考古资料,我们认为我们所有的考古挖掘资料,是党和国家花的钱让你去干,不是你爹给你的钱,因此一些人的考古资料,是要作为非常重要的考古资料,为历史研究所用,为今后的丝绸之路的宣传,为当下我们新疆的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政府宣传所用,要做的一些事。那么我们所里面一直在重视考古资料的建档归档工作。我们对新的年轻的同志,提出的一些要求,你回来以后任何的文本资料,考古资料,必须是原始档存一份,整理后的结果必须要存一份。我相信全国,整个国家的考古资料的发掘品也好,资料的管理也好,我觉得处在一种很糟糕的状态,可能是因为以前糟糕的考古,没有做好,造成了糟糕的考古学,所以我就想我们再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那么尔先生今天在这里作为外人,对于我们这样的诉求还是蛮有意义的。真是我们新疆的工作,可能处了学术之外,可能还有更多现实、历史的关怀,是需要各方面,各位先生的帮助和努力。刚才尔先生在他的讲话里讲到,希望今后在科考、考古的过程中能够带上他。我现在还没表单位态,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表单位态,就是同去、同去。

 

朱玉麒:下面我们再讲丝绸之路上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我们请罗丰所长发言。

 

罗丰:

其实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的话,每幅照片,我觉得都是自己独特的讲题。这种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产物,差不多七八年前,或者十来年前,和尔先生一块儿去过蒙古地区,十几天,尔先生每天要拍题材,爬到很高的地方,然后架起机器来。每次我都说要不要帮忙?他说不用,谢谢,他说器材这个东西一定要自己背,将来才能背的动,要不然每次都靠别人帮忙的话,将来就背不动。这个东西就是一个非常有职业精神的声音,而且也有一个独特的,有无可替代的地方。我想起在蒙古荒原上那个地方,想起那个镜头,尔先生当时这样,曝光的时间,要对着那个天空来曝光才有那个效果。这个感觉,让我想起好多好多专业以外的东西。他当时用的胶片的,还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当然黑白的效果可能会更好。能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地方做一个展览的话,做一个巡回展览的话,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件事。我现在是对这种巡回展览有期待。

 

朱玉麒:第一次听罗丰所长在正式场合讲话。下面我们请余欣教授。

 

余欣:

看尔冬强先生的作品,我想说出入古今,这个是历史学者的讲法,我想也是历史学者非常喜欢这个作品的原因。尔先生和学术的对话和学术探查史的对话,历史学的研究就是和各种史料的对话,无论是文本还是图象的史料。我觉得尔先生用自己图象的概念,确实是非常好的概念,不像我们对文献的理解,可能跟传统的观念有很大的不一样。而实际上中国古籍里面讲的文献,其实就是从古传承下来的,我们并不是指古籍或者是文本的东西。就是口述的传统和图象以及文本,实际上都是文献,这个是文献的本意。我想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古籍的概念,古代讲的左图右书的传统,我想这个传统我们将来应该会很好的发展。也希望尔先生的视觉文献,将来对我们学界有更大的启发,我就讲这些。

 

朱玉麒:孙英刚?

 

孙英刚:

其实前面的老师都讲的非常好,其实你们不应该让资历浅的先说,我就简单的说两层意思。上海真的要做丝绸之路的文化中心,这个视野就像尔先生一样,不能老是集中在长三角、江浙沪,应该把眼光放到国际中来,这个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尔先生从上海过来又做了丝绸之路,这个眼光和胸怀,我觉得是很值得感佩的。像徐先生讲丝绸之路里面相关的领域有非常多的缺憾,当然像乌拉尔学非常值得研究的,有时候这个历史的画面,两部分的画面可能都是比较强的。但是这个画面如果拼在一起,可能就会动摇我们原来对历史的理解,比如说已经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其实历史我们无法跨越,这些已经立下的典范。但实际上从佛教进入之后讲起,这个佛教进入中亚地区,整个的酝酿,形成的一些观念、概念、符号这些东西,如果全部考虑进来,就像尔先生这样一个比较宏大的眼光,实际上对我们整个理解这个历史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一个是这个胸怀、眼光,也包括其它的学科,也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资质、素质,这个是值得我学习的。另外我想尔先生的热情和境界,对我自己有很大的感动。无论是学术也好,还是研究也好,要有这个热情,要做一行爱一行,要投资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我简单的就说这些,我还要努力。

 

朱玉麒: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其实还有太多太多的话还没有说,因为尔冬强先生还有太多太多的路没有走完,我想每一阶段我们走一下,这样的会还会越来越多的,我在这里谢谢大家!